
关于 “2025 年私设景点拍照” 现象的成因,结合社会趋势和现实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社交媒体与网红经济的驱动
- 拍照打卡需求激增
随着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的持续流行,用户对 “个性化拍照场景” 的需求爆发式增长。为满足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互动的需求,人们热衷于寻找独特、小众甚至猎奇的拍照地点,催生了私设景点的市场。 - 流量变现的诱惑
部分个人或商家通过打造 “网红拍照点”(如 ins 风布景、复古场景、自然景观改造等),吸引游客打卡并收取拍照费、门票或衍生消费(如餐饮、文创),形成 “低成本引流 — 流量变现” 的商业模式。
二、官方景点供给的 “结构性缺口”
- 个性化需求未被满足
传统景区或官方景点往往侧重规模化开发,难以快速响应小众化、碎片化的拍照需求(如特定主题场景、季节性景观、城市微更新中的创意空间)。私设景点通过灵活改造(如废弃厂房、农村闲置地、城市天台),填补了这一空白。 - 地域分布不均
在旅游热门城市或新兴打卡地(如广东珠海等文旅活跃区域),核心景区拥挤、同质化严重,游客转向周边 “非正规” 但更具新鲜感的私设景点。
三、经济利益与低成本运营
- 低投入高回报的逐利行为
私设景点通常无需复杂审批(如占用公共绿地、未开发的自然区域),初期投入仅需基础布景(道具、灯光、简易建筑),边际成本低,利润空间大。尤其在旅游旺季,短期收益显著,吸引个体或小型团队跟风效仿。 - 周边产业链的衍生
部分私设景点与民宿、餐饮、摄影服务捆绑,形成 “拍照经济” 生态圈,进一步刺激了非正规景点的扩张。
四、监管滞后与规则模糊
- 法律法规尚未完善
2025 年针对 “私设景点” 的土地使用、经营许可、安全规范等细则可能仍不明确,导致部分经营者利用监管盲区(如对 “临时拍照点” 是否属于 “旅游经营” 界定模糊)开展活动。 - 执法成本高,查处难度大
私设景点多为小规模、分散化经营(如居民楼天台、社区角落),监管部门难以全面排查,且部分游客对低价或免费拍照点的需求客观存在,形成 “供需默契”,增加了治理难度。
五、消费者心理与体验升级
- 反同质化的 “去景点化” 趋势
年轻游客厌倦了传统景区的商业化氛围,更倾向于探索 “非标准”、更具个人印记的场景(如工业废墟、创意市集改造的拍照点),私设景点恰好满足了这种 “逃离感” 和独特性需求。 - 参与感与社交货币的创造
部分私设景点设计了互动性强的场景(如沉浸式装置、DIY 布景),游客通过拍照分享可获得社交平台的关注和认同,形成 “自我表达” 的延伸。
六、城市化与空间利用的转变
- 闲置空间的 “再开发”
城市更新中产生的废弃建筑、未规划空地、楼顶平台等,被私人改造为 “临时景点”,既利用了低效空间,也满足了短期市场需求。 - 乡村振兴与在地化体验
在农村地区,部分村民利用自然景观(如花海、稻田、古村落)私设拍照点,作为农旅融合的尝试,吸引周边游客,增加收入。
总结: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2025 年 “私设景点拍照” 现象的兴起,本质是社交媒体催化下的需求升级、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供给响应,以及监管滞后导致的市场失衡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现象既反映了旅游业从 “标准化” 向 “个性化” 转型的趋势,也暴露出公共空间管理、合规经营等方面的挑战。未来需通过完善法规、引导合规经营、提升官方景点供给灵活性等方式,平衡创新与规范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