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的中国乡村旅游并非存在单一的 “唯一景点”,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的发展格局。结合政策导向、技术创新和地域资源,乡村旅游正以 “智慧农业 + 文化体验 + 生态康养” 为核心,形成多维度的发展趋势。以下从全国共性趋势、区域特色案例及技术融合方向展开分析:
一、全国性发展趋势:政策与科技双轮驱动
- 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深度融合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例如,四川天府新区的智慧农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通过 AI 模型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农田精准管理;温江区的犍小茉无人智慧农业项目,利用农业机器人实现采摘、除草等全流程自动化,效率提升 10 倍以上。这些项目不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更成为游客体验现代农业的 “活教材”。
- 文化赋能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农业农村部推介的春季精品线路中,多地将传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如吉林敦化的朝鲜族民俗村、安徽绩溪的徽杭古道油菜花梯田,以及上海青浦区的 “花田里” 田园综合体,均以 “一村一品” 模式打造差异化体验。此外,福建晋江梧林传统村落作为全国 “四季村晚” 春季主场,通过闽南红砖大厝、番仔楼等建筑,展现华侨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共生关系。
- 生态康养与可持续旅游兴起
云南南华县的黑泥温泉康养度假民宿村,依托天然温泉资源,结合智能温控泡池、AR/VR 乡村游乐园等科技元素,打造 “温泉 + 文旅 + 科技” 的沉浸式体验。北京密云区的低碳田园游项目,则通过有机农场、碳中和标识系统,传递绿色生活理念。
二、区域特色案例:从东北到西南的差异化探索
- 东北地区:民俗与生态并重
黑龙江饶河县的赫哲民俗踏青行,串联大顶子山森林公园和四排赫哲风情园,游客可体验渔猎文化与自然生态。吉林敦化的朝鲜族民俗村,通过稻田小火车、非遗手工制作等项目,将传统村落活化利用。
- 长三角地区:科技与诗意共生
上海崇明区的 “春观花享田园慢生活” 线路,整合源怡花园、仙桥生态村等景点,结合民宿经济与自然教育,打造都市人群的 “心灵疗愈地”。江苏句容的伏热花海和天王浮山樱花园,则以规模化花海景观吸引摄影爱好者和亲子家庭。
- 西南地区:文化与科技碰撞
四川遂宁的海龙村,将沼气文化与公社记忆结合,通过红色展馆、人民食堂等场景,打造 “共富之园” 主题旅游。云南楚雄的黑泥温泉项目,运用 AI 技术实现温泉水质实时监测,并通过 VR 技术还原古栈道历史场景。
三、技术融合方向:重构乡村旅游体验
- 数字技术赋能场景创新
北京市的 “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 提出,利用 AR/VR 技术开发沉浸式体验产品,如虚拟古村游览、非遗手工艺互动等。安徽的 “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评选活动” 则计划推出 30 个数字化新场景,包括智慧农场、数字非遗工坊等。
- 绿色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
北京密云的飞鸟与鸣虫农场,通过 “食物森林” 设计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开发碳中和标识系统,游客可参与碳足迹追踪。福建泉州的 “一县一溪一特色” 项目,通过生态修复与智慧水利结合,打造 “水清、岸绿、景美” 的田园风光。
- 智慧服务提升游客体验
上海市的 “乡村旅游智慧化建设” 要求,推动民宿接入在线平台,实现预订、导航、解说一体化。山东青州的 “宿梦青州” 线路,通过智能民宿管家、夜间光影秀等服务,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四、福建泉州的本地化实践
泉州作为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2025 年乡村旅游重点聚焦 “文化 + 生态” 双 IP。例如:
- 梧林传统村落:作为全国 “村晚” 主场,通过南音表演、侨乡建筑展示,成为闽南文化活态传承的窗口。
- 茶旅融合项目:漳平市的台品樱花茶园,将茶文化与樱花景观结合,推出采茶体验、茶主题民宿,年接待游客超 50 万人次。
- 数字农业示范:泉州市农业农村局安排 3.5 亿元资金,支持数字农业产业园、智慧牧场等项目,推动 “科技 + 农业 + 旅游” 融合。
总结:2025 年乡村旅游的 “新范式”
2025 年的乡村旅游已从单一观光转向 “文化体验 + 科技赋能 + 生态康养” 的复合型模式。无论是东北的民俗村、长三角的智慧农场,还是西南的温泉度假区,均以 “特色化、数字化、可持续” 为核心竞争力。对于游客而言,2025 年的乡村旅行不仅是 “看风景”,更是 “体验生活方式”—— 在智慧农场感受科技与农业的碰撞,在传统村落触摸历史的温度,在生态度假区享受低碳生活的诗意。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正是乡村振兴战略下 “美丽乡村” 的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