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学课本中的景点选择延续了经典文化传承与时代性结合的特点,覆盖了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人文地标及红色教育基地等多个维度。以下结合人教版及其他主流教材版本的内容,从不同学科和主题角度梳理核心景点:
一、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人文地标
- 北京天安门
- 对应课文:一年级上册《我爱我们的祖国》
- 特色:作为国家象征,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元素,通过课文引导学生感受 “祖国心脏” 的厚重与神圣。教材中不仅描述其建筑美学,还融入历史事件(如开国大典),培养家国情怀。
- 万里长城
- 对应课文:四年级上册《长城》
- 特色:以八达岭、慕田峪段为原型,课文通过 “蜿蜒盘旋的长龙”“高大的烽火台” 等细节描写,展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历史沧桑。教材结合说明文的严谨性,引导学生理解 “不到长城非好汉” 的精神内涵。
- 杭州西湖
- 对应课文:三年级下册《西湖》及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 特色:通过 “三面云山一面城” 的诗意描写,将西湖的自然景观(如雷峰塔、三潭印月)与人文典故(如苏堤白堤)结合,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意境的理解,感受 “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东方美学。
- 安徽黄山
- 对应课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
- 特色:以 “仙桃石”“猴子观海” 等奇石为切入点,结合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四绝,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奇观,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动魅力。教材还延伸至生态保护主题,强调自然遗产的珍贵性。
- 苏州寒山寺
- 对应课文:三年级上册《枫桥夜泊》
- 特色:通过张继的诗句,将寒山寺的钟声、江枫渔火与历史典故(如枫桥夜泊的故事)融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教材还推荐夜游枫桥,增强实景体验。
二、历史与地理教材中的文化遗产
- 西安兵马俑
- 对应课文: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
- 特色:以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的陶俑群为核心,教材通过 “颔首低眉”“目光炯炯” 的细节描写,展现秦朝的强盛与工匠技艺。学生可通过实地参观,理解 “古代劳动人民智慧” 的深层含义。
- 北京故宫
- 对应课文: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
- 特色:从建筑布局(如太和殿、御花园)到历史底蕴(明清皇家文化),教材系统介绍故宫的 “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并延伸至文物保护与历史传承的主题,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敬畏之心。
- 敦煌莫高窟
- 隐含内容:部分版本教材在 “丝绸之路” 单元提及
- 特色:虽未单独成篇,但通过壁画艺术、藏经洞历史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佛教文化与东西方交流。教材常结合《飞天》等课文,强调其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
- 曲阜孔庙
- 隐含内容: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 “儒家文化” 章节
- 特色:作为孔子故里,教材通过 “三孔”(孔庙、孔府、孔林)的建筑与儒家思想,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强调 “仁、义、礼、智、信” 的价值观。
三、自然与生态主题的代表性景观
- 桂林漓江
- 对应课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
- 特色:以 “静、清、绿” 的江水与 “奇、秀、险” 的山峰为核心,教材通过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的意境描写,引导学生欣赏喀斯特地貌的独特性,并延伸至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九寨沟
- 隐含内容:部分版本教材在 “自然奇观” 单元提及
- 特色:虽未单独成篇,但通过 “五彩池”“珍珠滩” 等景观,结合《美丽的九寨沟》等课文,展现高原湖泊的生态多样性,强调自然遗产的保护意义。
-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 隐含内容:地理教材中的 “生物多样性” 章节
- 特色:通过 “独木成林”“孔雀开屏” 等意象,教材介绍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联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理念。
四、红色教育与时代精神的体现
- 延安革命旧址
- 对应课文: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 “革命传统” 单元
- 特色:以枣园、杨家岭等旧址为载体,教材通过 “小米加步枪”“南泥湾大生产” 等故事,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艰苦奋斗精神。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隐含内容:部分版本教材在 “红色旅游” 单元提及
- 特色:结合 “八角楼的灯光”“黄洋界保卫战” 等历史事件,教材强调井冈山作为 “革命摇篮” 的地位,引导学生理解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革命精神。
- 嘉兴南湖红船
- 隐含内容: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 “党的诞生” 章节
- 特色:通过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等描述,教材将红船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党史的认知,强化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的价值观。
五、地方特色与跨学科融合
- 济南趵突泉
- 对应课文:四年级下册《趵突泉》(老舍作品)
- 特色:通过 “永远纯洁、活泼、鲜明” 的泉水描写,教材展现济南 “泉城” 的风貌,并延伸至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 绍兴百草园
- 对应课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 特色:虽为初中课文,但部分小学教材会提前引入鲁迅童年故事,通过 “泥墙根”“覆盆子” 等意象,培养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兴趣,感受故乡与成长的情感联结。
- 内蒙古草原
- 对应课文:五年级下册《草原》(老舍作品)
- 特色:以呼伦贝尔草原为原型,教材通过 “一碧千里” 的描写与 “蒙汉情深” 的民族团结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对自然与人文的综合感知力。
六、教材设计的新趋势
- 红色教育深化:
- 2025 年教材进一步强化红色景点的融入,如韶山毛泽东故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通过研学活动与课文结合,增强学生的沉浸式体验。
- 生态与科技结合:
- 部分版本教材引入 “碳中和”“生态修复” 等主题,例如在介绍九寨沟时,结合 “退耕还林” 案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 跨学科整合:
- 如语文教材中的《黄河大合唱》与地理教材中的 “黄河治理” 结合,历史教材中的 “丝绸之路” 与英语教材中的 “文化交流” 单元联动,形成知识网络。
总结与建议
2025 年小学课本中的景点选择既保留了故宫、长城等经典地标,也融入了红色教育基地与生态保护主题,体现了 “文化传承、家国情怀、时代精神” 的多维目标。建议家长结合教材内容,带孩子实地探访这些景点,例如:
- 北京线:天安门升旗仪式→故宫→长城,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 江南线: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绍兴百草园,体验诗意与文学的魅力;
- 红色线:延安革命旧址→井冈山→嘉兴南湖,追溯革命历程。
通过 “课本 + 实景” 的学习方式,帮助孩子将文字知识转化为立体认知,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