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景区空间范围的定义延续了传统地理边界与功能分区的核心框架,但在生态保护、智慧旅游和政策实践中呈现出更精细化的调整方向。以下是基于最新政策与实践的综合解析:
一、地理边界与功能分区的基础框架
- 法定地理边界的刚性约束
景区空间范围首先以明确的地理坐标和行政边界为基础。例如,万峰林世界级旅游景区(2025-2035 年规划)划定了北至西南环线、南至兴义绕城高速的 62.48 平方千米区域,而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在 2025 年调整后面积缩减至 6.39 平方千米,边界范围通过 G237 道路、东亭河等地理标识严格限定。这类边界通常与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红线等法定文件衔接,具有法律约束力。
- 分级保护与功能区划分
景区内部普遍实行分级管控。雪峰山风景名胜区(2022-2035 年规划)将总面积 122.81 平方公里划分为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占比 27.91%)、二级保护区(缓冲区,35.63%)和三级保护区(建设控制区,36.46%),明确不同区域的开发限制。这种划分模式在 2025 年仍被广泛采用,尤其在生态敏感型景区中,核心区通常禁止建设,缓冲区限制开发,而三级区允许必要的旅游设施建设。
二、2025 年的新趋势与政策实践
- 生态保护与空间优化的深度融合
2025 年生态保护政策对景区空间范围的影响显著。例如,江苏省《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2025 年版)》明确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内 “开天窗” 式开发,要求景区开发必须与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衔接。这导致部分景区需调整边界,如齐云山度假区通过缩减面积(减少 0.5 平方公里)优化空间布局,强化生态保护。此外,毕节市《黔西北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将全市行政区域纳入保护区范围,要求景区开发需与文化生态保护规划相协调,进一步强化了空间范围的生态与文化双重属性。
- 智慧旅游对空间范围的拓展与重构
虚拟空间与实体景区的融合成为 2025 年的重要趋势。尽管国家层面尚未明确将虚拟空间纳入景区空间范围的官方定义,但地方实践已先行探索。例如,武汉市《文旅元宇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 年)》提出利用 XR、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虚实融合的景区导览和沉浸式体验,而温州市早在 2020 年便通过 VR 技术实现 37 个景区的全景虚拟游览。这类技术应用虽未改变实体边界,但通过线上导览、虚拟体验等方式扩展了游客的 “感知空间”,形成 “实体 + 虚拟” 的复合空间范围。
- 政策工具与管理机制的精细化
2025 年景区空间管理更注重动态性和可操作性。例如,重庆市《旅游景区超大客流安全风险防范与应对总体方案》将景区空间范围与客流分级管理结合,明确 “明确的空间边界” 是实施超大客流预警的前提,并根据客流占最大承载量的比例(80%、90%、95%)划分三级响应。此外,黄山风景区 2025 年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中提及的《标识标牌管理办法》,通过规范标识系统强化空间引导,间接影响游客对景区范围的认知。
三、典型案例的启示
- 万峰林景区:世界级景区的空间逻辑
万峰林景区以锥状喀斯特峰林为核心,将 62.48 平方千米范围划分为山水观光、科普教育、运动康养等功能区,强调 “国际品质、中国风范” 的空间塑造。其空间范围不仅包含自然景观,还整合了民族文化体验区和休闲度假区,体现了 “全域旅游” 理念下空间范围的多元化拓展。
- 齐云山度假区:生态优先的空间调整
齐云山度假区在 2025 年通过缩减面积(从 6.89 平方公里调整至 6.39 平方公里)优化功能分区,将部分村庄建设密集区调出,强化生态保护与旅游服务的平衡。这一调整反映了地方景区在生态政策压力下,通过边界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
- 智慧景区:虚拟空间的隐性扩张
贵州省《智慧景区建设指导规范(修订)》虽未直接定义虚拟空间范围,但将 “景区核心区域” 与 “非核心区域” 的划分与智慧管理系统结合,间接为虚拟导览、在线服务等预留了空间。而广西 “一票 3 日使用制” 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跨区域游览,虽未改变实体边界,但通过线上购票、身份核验等技术手段扩展了游客的实际活动范围。
四、未来发展的潜在方向
- 空间范围的动态评估与弹性调整
随着生态保护、旅游需求和技术应用的变化,景区空间范围可能逐步从静态边界转向动态管理。例如,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大数据分析,实时评估生态承载能力,动态调整核心区与缓冲区范围。
- 虚拟空间的官方界定与标准制定
尽管目前虚拟空间尚未被纳入景区空间范围的法定定义,但地方实践已表明其重要性。未来可能通过行业标准或政策文件,明确虚拟游览区域的管理规范,形成 “实体边界 + 虚拟场景” 的复合空间体系。
- 跨区域空间协同与全域整合
万峰林景区整合相邻的贵州醇景区、齐云山度假区与周边村庄的案例,预示着景区空间范围将突破传统行政边界,向跨区域协同发展。这种趋势在 2025 年可能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在国家文化公园、旅游廊道等重大项目中。
总结
2025 年景区空间范围的定义仍以地理边界和功能分区为基础,但在生态保护、智慧技术和政策实践中呈现出以下特征:
- 刚性约束与弹性优化并存:法定边界与生态红线严格限定开发范围,同时通过动态评估和局部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 实体空间与虚拟体验的融合:虚拟导览、数字孪生等技术扩展了游客的感知空间,但尚未形成统一的官方界定。
- 管理机制的精细化与动态化:客流分级、标识系统、信息化手段等政策工具强化了空间范围的可操作性。
对于游客和从业者而言,理解景区空间范围需关注三个维度:法定边界的刚性约束(如禁止开发区域)、功能分区的体验差异(如核心游览区与生态缓冲区),以及技术应用带来的感知扩展(如虚拟游览与跨区域联动)。未来,随着政策与技术的演进,景区空间范围的定义可能进一步突破物理边界,形成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复合空间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