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中国旅游业在政策引导、科技赋能和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知名景区的发展轨迹呈现出多维融合与创新突破的特点。以下从交通网络、政策规划、活动节庆、智慧旅游、生态保护等方面梳理涉及的重点景区及动态:
一、交通网络升级:串联景区 “快进漫游”
- 贵州荔波
贵南铁路开通后,荔波高铁站累计发送旅客超 380 万人次,2025 年新增直达上海的高铁线路,并计划开通至昆明、武汉、厦门等地的跨省高铁。同时,荔波机场改扩建后可起降空客 A320,计划新增南京 - 荔波 - 昆明等航线,形成 “铁公机” 立体交通网络,加速大小七孔、茂兰喀斯特等景区的国际游客引流。
- 重庆武隆
推进仙女山至南天湖环道建设、乡村彩虹公路升级,并规划 “仙女山 — 天生三桥 — 白马山 — 芙蓉洞” 低空旅游航线,利用飞艇、直升机等飞行器串联核心景区,打造 “水陆空” 全域旅游体验。
- 江西武宁
开通县城直达 “一渡一山海” 景区的旅游公交专线,30 分钟车程覆盖庐山西海、柳山森林等生态景点,提升周边乡村旅游的可及性。
二、政策与规划:提质增效与品牌塑造
- 国家层面
文化和旅游部《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 年)》明确推动智慧旅游、绿色旅游发展,支持 5A 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例如,广东河源万绿湖景区 2024 年底新晋为 5A 级景区,2025 年推出预约免费游活动,强化生态观光与康养服务。
- 地方实践
- 山西大同:推进恒山景区创建 5A 级景区,云冈石窟申报世界级旅游景区培育对象,打造民族融合旅游片区,并启动平型关景区 5A 创建基础工作。
- 贵州万峰林:启动世界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2025-2035 年),整合万峰林与贵州醇景区资源,打造集山水观光、科普教育、运动康养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 湖南: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红色旅游、非遗旅游及 “文旅 + 科技” 融合项目,推动张家界、凤凰古城等景区的数字化升级。
三、重大活动与节庆:赋能景区流量
- 西安丝路旅博会
2025 年 4 月举办的西安丝路旅博会吸引挪威、瑞典、摩尔多瓦等国旅行商,推动陕西文旅国际化。活动期间,陕旅集团推介 “长安十二时辰” 等沉浸式项目,联动兵马俑、华清池等景区拓展国际客源。
- 重庆武隆 “四个十大” 项目
推出天坑夜游、航天科普乐园、低空旅游等 10 大文旅项目,计划举办仙女山飞行节、白马山汽车拉力赛,以赛事经济激活天生三桥、芙蓉洞等景区的多元消费场景。
- 国际文化交流
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活动以 “战国竹简与当代书画” 为主题,间接提升湖北曾侯乙墓、湖南里耶秦简等考古遗址景区的国际关注度。
四、智慧旅游与科技应用:重塑体验场景
- 5G + 智慧景区
重庆计划建设 5G+5A 级智慧景区标杆,在大足石刻、武隆喀斯特等景区部署 AR 导览、AI 客服,实现 “一部手机游全渝”。湖南则推动人工智能、VR 技术在张家界玻璃栈道、凤凰古城夜游等场景的应用,打造沉浸式文旅新空间。
- 数字化管理
荔波景区通过大数据优化游客分流,实时监测大小七孔景区承载量;武隆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门票溯源,提升票务管理效率。
五、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神农架林区
2025 年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神农架国家公园实施 “三类五档” 精准管控,限制部分区域旅游开发,同时发展生态研学、森林康养等绿色业态。
- 万峰林景区
总体规划中明确生态保护红线,严控景区开发强度,重点发展低碳交通、绿色建筑,将喀斯特峰林与布依族文化深度融合。
六、区域协同与跨界融合
- 京津冀与长三角
北京深化文旅体融合,推出 “跟着赛事游北京” 产品;上海打造 “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联动苏州、杭州景区推出跨省联票。
- “一带一路” 文旅走廊
陕西联合新疆、甘肃推出 “丝绸之路” 主题线路,整合兵马俑、莫高窟、吐鲁番等景区资源,通过西安旅博会吸引国际旅行商合作。
总结:2025 年景区发展趋势
2025 年,中国知名景区的 “轨迹” 呈现三大特征:
- 交通网络加速重构:高铁、低空飞行、智慧接驳打破地域限制,推动 “快进漫游” 全域旅游。
- 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5G、AR、区块链等技术赋能体验升级,文化 IP 转化为消费场景。
- 生态与效益平衡发展:政策引导下,景区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探索绿色经济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荔波的 “高铁 + 航空” 立体交通到武隆的 “低空旅游 + 赛事经济”,从云冈石窟的世界级申报到万峰林的生态规划,2025 年的景区发展不仅是单点突破,更是全域协同、科技赋能与文化自信的综合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