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景点放烟花的现象,是多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的结果,既延续了传统节庆的仪式感,也反映了文旅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的深度融合。以下从六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传统节庆与文化传承的回归
2025 年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全国多地重启大型烟花秀,如南昌赣江 “1300 米巨型画卷”、汕头 “5000 架无人机 + 烟花” 组合表演,均引发全民关注。这种现象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复苏:明清时期烟花即为宫廷庆典核心符号,而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导致传统仪式感淡化,烟花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纽带。南昌大学专家指出,烟花燃放通过视觉盛宴重构了节日仪式,满足了公众对文化共情的需求。
二、文旅经济复苏与消费升级的驱动
疫情后旅游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5 年国内旅游收入预计增长 7-10%,远超全球 GDP 增速。景点通过烟花秀刺激消费,形成 “流量 - 收入 - 投资” 的良性循环。例如,南昌春节烟花秀带动 50 万游客现场观看,线上直播观看量超 3000 万人次,直接拉动酒店、餐饮等行业增长,2024 年前 11 个月旅游综合收入突破 2196 亿元。福建省文旅产业 2025 年吸引超千亿元投资,低空观光、冰雪度假等新业态成为亮点,烟花秀作为高附加值项目,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
三、科技赋能与环保技术的突破
2025 年烟花行业呈现 “技术革新 + 绿色转型” 双趋势:
- 创意技术:无人机编队与烟花结合,实现 “时空之门”“蓝色流星雨” 等动态 3D 效果,如贵阳天河潭 “1314 架无人机 + 烟花” 光影秀,将传统烟花提升至沉浸式体验。
- 环保材料:广州白鹅潭烟花汇演首次采用碳中和烟花,通过碳足迹认证和 PHCER 指标购买实现零排放;浏阳企业研发纳米级环保焰色剂,突破日景燃放限制。
- 安全管控:智能监控系统实时追踪燃放轨迹,降低事故风险,如长沙订货交易会展示的 “3D 宴火烟花” 可精准控制喷发路径。
四、政策支持与地方品牌建设
地方政府将烟花秀纳入城市营销战略:
- 节庆矩阵:蚌埠市 2025 年推出 “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 计划,通过大禹文化节、文旅美食季等活动吸引游客,配套发放 150 万元文旅消费券。
- 夜间经济:南昌、广州等地将烟花秀与夜游经济结合,如南昌滕王阁 “秋水共长天一色” 江景烟花,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夜间消费占比。
- 区域协作:厦门与金门联合举办海峡两岸春节焰火活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皖北文旅联盟推出跨区域精品线路,烟花秀成为串联景点的重要节点。
五、国际形象塑造与外交活动
2025 年中国外交活动密集,烟花秀成为文化输出载体:
- 世博会联动:日本大阪世博会期间,中国馆展示 “耕织图” 数字化长卷,而国内景点通过烟花秀呼应 “绿色发展” 主题,如杭州、广州等地采用环保烟花技术。
- 国际赛事预热:尽管 2025 年无亚运会等大型赛事,但多地借势测试新型烟花技术,为后续国际活动储备经验。
六、社会情绪释放与体验经济崛起
后疫情时代,公众对 “仪式感” 和 “情感共鸣” 的需求激增。烟花秀通过集体狂欢释放压力,如江西万载 “国风烟花大会” 结合非遗技艺与互动游戏,吸引年轻群体参与。同时,消费升级推动 “体验经济”,游客从单纯观光转向深度参与,烟花秀成为 “旅行美学 + 兴趣社交” 的核心场景,如猫儿山景区将烟花与高校创意大赛结合,精准触达 Z 世代。
总结: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
2025 年景点放烟花并非简单的节庆行为,而是文化自信、经济复苏、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的综合体现。其本质是通过 “传统符号现代化” 重构文旅产业价值链条:
- 文化层面:烟花从 “听响动” 的民俗活动升级为 “视觉叙事” 的文化产品,如北京主题烟花以红金配色体现首都气质。
- 经济层面:烟花秀带动 “吃住行游购娱” 全产业链,如汕头烟花秀吸引 50 万游客,直接创造经济效益。
- 社会层面:环保技术突破与政策松绑(如景洪市划定特定燃放区),平衡了生态保护与公众需求。
未来,随着 5G、AI 等技术的进一步应用,烟花秀可能向 “元宇宙烟花”“定制化表演” 等方向发展,持续为文旅产业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