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的景点配套设施将在传统基础上实现智能化、绿色化与沉浸式体验的深度融合,形成覆盖 “吃住行游购娱” 全链条的复合型服务体系。以下结合行业趋势与典型案例,从六大维度解析 2025 年景点配套设施的核心构成与创新方向:
一、智慧化基础设施
- 智能导览系统:
结合 5G、AR/VR 技术的沉浸式导览成为标配。例如,武隆天生三桥夜游项目通过光影交互、实景行进式探秘,将地质奇观与历史文化融合,游客佩戴智能眼镜即可触发虚拟解说与场景还原。山西大同悬空寺等景区通过《黑神话:悟空》游戏场景的数字复刻,实现 “游戏 IP + 实景旅游” 的跨界联动,游客可通过手机 APP 解锁隐藏剧情。 - 无感通行与智慧管理:
人脸识别、电子票务系统全面普及,如邵武市世遗 1 号风景道引入自动售货机、露天 KTV 等智能设备,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游客行为数据,优化服务资源配置。泰山景区试点外骨骼机器人租赁,帮助中老年游客轻松登山,降低 30% 体能消耗。
二、绿色低碳设施
- 生态保护与循环利用:
盐城市日月岛康养旅游度假区打造 “零碳景区”,通过太阳能供电、雨水回收系统和碳汇林建设,年固碳量达 10000 吨。武隆芙蓉湖亲水项目采用浮动码头和生态驳岸设计,减少对水体的扰动。 - 环保材料与低碳交通:
景区内推广电动观光车、氢能源巴士,如湖南湘鄂渝黔桂地区建设 “交旅融合” 生态景观路,串联 970 个景点,配套充电桩和绿色能源补给站。武隆乡村旅游项目使用可降解餐具和环保包装,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
三、沉浸式体验设施
- 主题化场景构建:
武隆白马山临崖酒店将客房、恒温泳池与悬崖景观结合,游客可在云端享受 “天空之城” 的极致体验。邵武市世遗 1 号风景道建设 3 处大地艺术景观,通过梯田彩绘、竹林装置艺术增强视觉冲击。 - 科技赋能的夜游经济:
多地景区推出 “光影 + 文化” 夜游产品,如武隆天生三桥夜游首创天坑主题沉浸体验,通过全息投影还原地质演化史;曲阜蓼河古街的《久仰曲阜》光影秀,以裸眼 3D 技术重现孔子生平。
四、安全与健康设施
- 卫生防疫常态化:
景区入口设置智能体温监测系统,高频接触区域(如扶手、售票机)配备紫外线消毒设备。山东沂蒙山景区引入 AI 监控,实时分析游客密度,自动触发限流预警。 - 应急救援体系升级:
山岳型景区配备直升机救援、无人机巡检,如武隆建设中国亚高原训练基地,完善高低空综合训练场馆和医疗康复设施,提升突发事件响应能力。
五、多元服务设施
- 特色住宿与餐饮:
武隆乡村旅游推出 “森林氧疗民宿”,提供蜂疗、药膳食疗等康养服务;白马山汽车拉力表演赛配套露营地,满足自驾游客需求。邵武市世遗 1 号风景道建设竹元素驿站,游客可体验茶歇、手作等在地文化。 - 文创与购物场景:
景区内开设非遗工坊、主题商店,如武隆推出 “番茄 +” 文化展览,将农产品转化为旅游伴手礼;湖南十八洞村设立 “中华民族一家亲” 展示馆,销售苗绣、蜡染等民族手工艺品。
六、交通与接驳设施
- 立体交通网络:
武隆推进 “水陆空” 交通升级,开通 “仙女山 — 天生三桥” 低空观光航线,建设渝湘复线高速,缩短景区间通行时间。山西黄河、长城、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串联 970 个景点,实现 “快进慢游”。 - 无障碍通行:
景区道路采用防滑铺装,配备无障碍卫生间、母婴室。郑州蝶湖森林公园设置透水砼广场、缓坡步道,满足全龄段游客需求。
总结:2025 年配套设施的三大趋势
- 技术驱动:AI、5G、物联网等技术重塑服务模式,如智能导览、大数据精准营销。
- 绿色优先:零碳景区、生态材料、低碳交通成为行业标配。
- 体验升级:从 “观光” 到 “沉浸”,通过主题化场景与科技手段提升游客参与感。
这些设施的完善不仅提升游客满意度,更推动旅游业向 “高质量、可持续” 方向发展,如武隆通过 “四个十大” 项目实现从 “网红” 到 “长红” 的转型,山西借力 5G 技术激活古建 IP 价值,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发展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