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冀州出现雪山景点的现象,是人工冰雪项目与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深度结合的产物,其背后既有政策推动、技术支持,也有市场需求和自然条件的协同作用。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政策与产业规划的顶层设计
河北省近年来大力推动冰雪经济发展,将其作为后冬奥时代的重要产业方向。根据《河北省冰雪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 年)》,全省计划到 2025 年建成 100 个滑雪场和 250 个滑冰场馆,并重点打造张家口、石家庄、衡水等冰雪旅游聚集区。冀州区作为衡水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衡水湖国家级湿地资源,被纳入区域冰雪旅游发展框架。例如,衡水湖冰雪嘉年华和薛庄滑雪场等项目,正是在政策引导下落地的标志性工程。这些项目通过 “冰雪 + 民俗”“冰雪 + 娱乐” 的模式,将传统庙会与现代冰雪运动结合,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二、人工造雪技术的突破与应用
冀州区地处华北平原,冬季平均气温 - 4℃左右,自然降雪量较少(年均约 510 毫米,且多集中于夏季)。为突破自然条件限制,当地采用国际先进的造雪设备和技术,构建起全天候冰雪场景。例如,薛庄滑雪场引入加拿大进口的压雪车和造雪机,可在 - 5℃至 10℃环境下高效造雪,雪道厚度达 1.5 米以上。同时,通过科学的雪质管理(如添加环保型雪蜡、分层压实),确保雪场在整个雪季(通常从 12 月至次年 2 月)保持稳定运营。这种 “人工为主、自然为辅” 的模式,使冀州在缺乏天然雪山的平原地区打造出可持续的冰雪景观。
三、市场需求与旅游消费升级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冰雪旅游已成为冬季热门选择。数据显示,2024-2025 雪季河北省滑雪场游客量普遍增长 10%-20%,其中衡水湖冰雪嘉年华单日最高接待量达 2000 人次。冀州依托衡水湖的生态优势和区位交通(距石家庄、济南等城市均在 2 小时车程内),精准定位家庭游、亲子游市场。例如,葵花里童趣园滑雪场设置雪地坦克、雪圈等低龄化项目,吸引大量周边游客。此外,冰雪项目与冀州古城、衡水湖湿地等传统景点联动,形成 “白天滑雪 + 夜间庙会 + 文化体验” 的全产业链,进一步放大了雪山景点的吸引力。
四、自然条件的辅助作用
尽管冀州自然降雪量有限,但 2025 年 1 月的一场中雪(冀州降雪量 2.5 毫米,积雪深度 3 厘米)为人工造雪提供了天然补充。这场降雪不仅降低了造雪成本,还提升了游客的真实体验感。同时,衡水湖的湿地气候调节作用(冬季湖面蒸发形成局部冷湿环境)和周边缓岗地形(最高海拔 27 米),为雪场选址和雪质保持提供了一定的自然基础。
五、区域竞争与品牌塑造
面对崇礼、涞源等成熟冰雪目的地的竞争,冀州采取 “差异化突围” 策略:
- 成本优势:与崇礼滑雪场相比,冀州的冰雪项目门票价格低 30%-50%,更适合大众消费。
- 文化赋能:将冰雪活动与冀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如 “九州之首” 的古冀州传说)结合,推出 “雪落冀州” 主题夜游、汉服冰雪体验等特色项目。
- 政策补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企业合作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例如,冀州区滑冰馆由教育局改造而成,并引入专业运动队驻训,提升场馆利用率。
六、潜在挑战与可持续性
尽管冀州雪山景点短期内取得成功,但仍面临以下挑战:
- 季节性依赖:雪季仅持续 3 个月,需探索 “冰雪 + 温泉”“冰雪 + 研学” 等四季运营模式。
- 生态影响:大规模造雪可能消耗水资源,需加强节水技术应用和生态监测。
- 竞争加剧:河北省计划 2025 年举办 1500 场次冰雪赛事,冀州需持续创新以保持竞争力。
综上,2025 年冀州雪山景点的出现,是政策驱动、技术创新、市场需求与自然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志着华北平原地区在冰雪旅游开发上的突破。这一现象不仅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也为同类地区提供了 “无中生有” 的冰雪产业发展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