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旅游景区开发需紧扣政策导向、技术革新与市场需求,在生态保护、文化赋能、智慧运营等方面实现系统性突破。以下从八大维度展开具体策略:
一、政策合规与生态保护:构建可持续发展基底
- 政策精准落地
深入研读《2025 年旅游资源开发工作要点》,重点关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如合肥市要求 2025 年新增 2 个 4A 级景区、1 个旅游度假区,并配套 “百景提升” 行动。景区开发需同步规划生态修复项目,例如巢湖 16.8 公里黄金岸线建设,确保生态保护与开发强度平衡。
- 绿色认证体系
参照 ISO14000 与绿色环球 21 标准,推行可再生能源应用(如太阳能供电)、环保材料使用(如竹制栈道),并建立垃圾分类与碳足迹监测系统。广西 A 级景区引流政策明确要求景区参与 “感恩广东” 等环保活动,未达标者将影响奖励申报。
二、智慧化升级:重构游客体验与管理效能
- 技术场景落地
借鉴丽江古城 “5G + 智慧旅游” 模式,建设 “智能指挥中心 + 无人机巡逻 + VR 导览” 体系。例如,南京红山动物园通过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动物养护数字化,而合肥科创科普游基地开发 “重回大明紫禁城” 行走式 VR 项目,将历史文化转化为沉浸式体验。
- 数据驱动运营
部署客流监测系统(如海康威视景区数字看板),实时分析游客行为偏好,动态调整服务资源。广西景区引流政策将 “智慧停车”“智能急救站” 纳入奖励考核,推动景区从 “粗放管理” 转向 “精准服务”。
三、文旅深度融合:激活文化 IP 价值
- 在地文化挖掘
参考包头市青山区经验,将非遗、军工等特色文化转化为体验项目。例如,北方兵器城开发坦克驾乘体验,东达山非遗基地推出面塑工坊,使传统文化 “活态传承”。合肥市要求 2025 年各县区开发文旅新场景不少于 10 个,需结合徽文化、长江文化等资源打造差异化 IP。
- 节庆与营销创新
举办 “中国(合肥)国际科学艺术周”等活动,利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推广 “网红打卡点”。涪陵红酒小镇通过 “索道 + 葡萄庄园 + 民宿” 模式,将农业与文旅融合,年接待游客超 700 万人次,成为乡村振兴典范。
四、游客需求洞察: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
- 体验分层设计
针对 “反向旅游” 趋势,开发小众目的地产品,如环巢湖古镇风情游。同时,满足亲子、研学需求,合肥计划 2025 年新增 40 个科创科普游基地,推出 “大科学装置探秘” 等课程。
- 服务品质提升
广西景区引流政策要求 “一票 3 日使用制”,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丽江古城通过 “一部手机游云南” 小程序,整合支付、导览、急救等功能,实现全链条服务闭环。
五、风险管理与应急能力:筑牢安全防线
- 智慧安防体系
引入海康威视智慧景区管理平台,集成森林防火、防汛监测、紧急报警等功能。剑阁县应急指挥系统通过视频监控与客流预警,在国庆黄金周实现 “零事故” 运营。
- 预案动态更新
针对疫情常态化,建立 “健康码核验 + 体温监测 + 限流管控” 机制;针对自然灾害,制定 “空天地一体化” 应急响应方案,如利用无人机巡查地质隐患。
六、基础设施优化:提升可达性与舒适度
- 交通网络升级
合肥推进环巢湖旅游大道建设,广西要求景区配套充电桩、旅游厕所。建议同步规划无障碍设施,如轮椅专用通道、语音导览系统,满足老年与残障游客需求。
- 智慧化配套
部署 AR 实景导航、智能储物柜、扫码点餐等设施,参考丽江古城 “智慧厕所”,通过实时屏显引导游客,提升服务效率。
七、人才与社区共建:保障可持续运营
- 专业化人才培养
马陵山景区通过 “科级干部上讲台”,系统学习《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等标准。建议与高校合作开设 “智慧旅游”“文旅融合” 专业,定向输送技术与管理人才。
- 社区利益共享
借鉴涪陵红酒小镇 “公司 + 村民入股” 模式,提供就业岗位(如景区讲解员、民宿管家),并设立 “农特产集市”,带动周边经济。合肥要求 34 个乡村振兴项目收益率达标,需确保社区参与式开发。
八、市场拓展与品牌塑造:抢占流量风口
- 国际市场布局
广西推出入境旅游奖补政策,对年接待境外游客超 5000 人次的旅行社给予最高 20 万元奖励。景区可联合旅行社开发多语言导览、跨境电商服务,拓展东盟及欧美市场。
- 品牌差异化定位
针对 “兴趣导向” 消费,打造 “科创科普游”“徽风皖韵游” 等垂直品牌。合肥市计划 2025 年发布 10 条精品线路,需通过社交媒体精准投放,强化品牌认知。
结语
2025 年景区开发需以 “科技赋能、文化铸魂、生态筑基” 为核心,在政策框架内实现创新突破。建议优先启动智慧化改造与文化 IP 孵化,同步推进社区共建与国际市场拓展,最终构建 “安全、舒适、沉浸、可持续” 的新型旅游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