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区专卖” 在 2025 年的语境下,通常指景区内针对特定商品或服务的垄断性经营模式,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专营商品(如烟草、酒类),也涵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及绿色环保产品等。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政策规范、市场需求和产业升级的多重驱动下,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传统专营商品的规范化管理
- 烟草专卖的延续与升级
烟草作为国家专卖商品,在景区内的销售仍需遵循严格的行政许可制度。例如,贵州省 2025 年明确要求景区内烟草零售点需符合《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并对旅游景区游客服务区的烟草销售进行专项监管。江苏连云港市则规定,景区内烟草零售点需设置独立销售区域,且间距不低于 80 米,同时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这种规范化管理既保障了国家税收,也强化了控烟履约责任。
- 酒类等商品的区域化专营
部分景区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对酒类、茶叶等商品实行区域专营。例如,四川遂宁大英死海景区通过 “政府 + 企业” 模式,将本地白酒与旅游线路结合,打造 “烟酒茶” 特产组合,形成景区专属消费场景。这种模式既提升了地方品牌影响力,也避免了同质化竞争。
二、旅游商品的特色化与绿色化转型
- 文化 IP 驱动的文创产品
2025 年景区专卖的核心趋势是 “文化赋能商品”。例如,丹霞山景区推出 “丹霞英才卡” 专属文创商品,韶关市则将本地非遗手工艺品(如瑶族刺绣)纳入景区专卖体系,通过限量发售提升收藏价值。这种 “IP + 商品” 的模式,使景区专卖从单纯的销售行为转变为文化传播载体。
- 绿色环保产品的规模化推广
随着 “双碳” 目标推进,景区专卖商品呈现绿色化趋势。浙江安吉景区通过 “以竹代塑” 政策,将竹餐具、竹吸管等纳入专卖范围,并对使用绿色包装的商家给予税收优惠。贵阳白云区则计划在 2025 年实现景区内主要绿色产品销售占比超 20%,推动可降解材料制品成为主流。
三、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引导
- 政府主导的专卖政策创新
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工具优化景区专卖生态。例如,贵州对红色旅游线路的景区门票实行免费政策,同时要求景区内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必须明码标价,禁止价格欺诈。阿坝州则规定,景区内旅游购物场所需安装全景监控系统,并接入公安平台,确保消费安全。
- 市场需求倒逼的业态升级
消费者对品质化、体验化商品的需求,推动景区专卖从 “摆摊式销售” 转向 “场景化体验”。例如,青岛崂山景区打造 “一店一策” 终端,在专卖店内设置游客品鉴区,结合茶艺表演、非遗展示等活动,提升商品附加值。这种 “销售 + 体验” 的模式,使景区专卖成为游客深度参与地方文化的窗口。
四、区域实践与典型案例
- 安徽宿州的探索
宿州通过 “文旅惠民消费季” 发放消费券,鼓励景区专卖特色商品。例如,灵璧县虞姬文化园推出 “门票 + 虞姬手办” 套餐,皇藏峪景区将本地中药材加工成养生茶饮,纳入专卖体系。此外,宿州埇桥区计划在 2025 年投资 1000 万元支持景区设施升级,重点扶持非遗工坊和绿色食品加工项目。
- 珠海的控烟与专卖协同
珠海经济特区 2025 年实施的控烟条例明确,景区内禁止吸烟区域外可设置吸烟点,但烟草销售必须符合 “一店一证” 原则,且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这种 “控烟 + 专卖” 的协同管理,既保障了公共健康,也规范了景区商业秩序。
五、未来趋势与挑战
- 技术赋能的智慧专卖
5G、物联网等技术将重塑景区专卖模式。例如,韶关丹霞山景区计划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对专卖商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进行追踪,确保 “正品可溯”。虚拟商品(如数字藏品)也可能成为景区专卖的新形态,吸引年轻消费者。
-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景区专卖需平衡商业利益与生态保护。例如,九寨沟景区通过限量销售、预约制等方式,控制游客流量,避免过度商业化对环境的破坏。此外,如何避免 “伪特色” 商品泛滥,提升专卖商品的文化内涵和品质,仍是行业痛点。,仍是行业痛点。
总结
2025 年的 “景区专卖” 已超越传统专营范畴,成为政策规范、文化传播、绿色转型的综合载体。其核心在于通过垄断性经营提升商品品质,同时借助地域文化和生态优势,打造差异化消费体验。对于游客而言,景区专卖既是选购特色商品的渠道,也是感知地方文化的窗口;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则是推动文旅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