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雅安智慧景区的建设已深度融合现代科技与生态文化,形成了以数字化服务、沉浸式体验、生态保护为核心的多元发展格局。以下从技术应用、服务创新、管理升级、生态保护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应用:5G+AI+AR 构建全域智慧生态
- 5G 网络全覆盖与智能导览
雅安主要景区(如碧峰峡、蒙顶山)已实现 5G 网络全覆盖,游客通过 “智游雨城” 小程序可获取实时景区动态、智能语音导览及 AR 实景解说。例如,碧峰峡景区的空中廊桥通过 5G+VR 技术,游客佩戴 VR 眼镜即可沉浸式俯瞰峡谷风光或实时观察野生动物。此外,数字熊猫 “潘” 智能服务机器人提供语音交互、拍照打卡、路线规划等功能,成为景区智慧服务的新亮点。
- AI 与大数据驱动精准管理
景区部署智能人流分析系统,结合气象、交通等数据动态调整游览路线,提升承载效率 40% 以上。例如,碧峰峡景区通过 AI 算法预测客流高峰,实现动态限流和应急调度。雨城区旅游大数据中心整合 1000 余条基础数据和 2 万余条舆情信息,生成 50 余份分析报告,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AR/VR 沉浸式文化体验
雅安以大熊猫文化为核心,打造了多个 AR/VR 互动项目。例如,熊猫科普馆通过 AR 技术还原大熊猫栖息地场景,游客可虚拟 “追踪” 野生熊猫;龙苍沟貊貊家园的沉浸式体验项目,结合光影与 AI 技术,让游客感受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魅力。
二、服务创新:全链条数字化与个性化
- “一部手机游雅安” 服务体系
“智游雨城” 小程序整合景区、餐饮、住宿等 600 余条信息,实现线上购票、电子导览、投诉咨询等功能,并与智游天府平台互通。游客扫描景区二维码即可获取实时信息,覆盖碧峰峡、上里古镇等 50 余处重点点位。
- 个性化行程定制与动态优化
黄山风景区的 AI 行程规划系统在雅安落地,接入 12 类实时数据,为游客生成动态优化路线,平均等待时间减少 65%。例如,蒙顶山景区结合茶文化推出 “采茶 + 研学” 定制线路,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推荐个性化体验项目。
- 无障碍设施与适老化服务
景区配备智能语音导航、触觉地图等辅助设备,满足残障人士需求。例如,碧峰峡景区的无障碍通道与智能呼叫系统,实现紧急情况快速响应。
三、管理升级:智慧化与绿色化协同
- “空天地人” 一体化监测系统
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全片区构建 “空天地人” 监测网络,通过无人机巡查、红外相机、界碑传感器等实时监控生态环境,预警准确率达 91%。例如,喇叭河镇利用无人机和 8 个监控摄像头进行智慧巡河,实现河道 24 小时无死角监测。
- 绿色智慧管理与碳中和实践
景区推广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如武夷山模式的 AI 算法调控能耗,预计 2025 年实现碳中和进度提前完成。雅安大数据产业园的绿色数据中心为景区提供技术支持,推动智慧管理与节能减排结合。
- 应急救援与安全保障
利用 5G + 北斗技术构建旅游应急救援体系,如碧峰峡景区的应急调度系统可快速响应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 3 分钟以内。
四、生态保护:科技赋能生物多样性
- 野生动物监测与云直播
大熊猫国家公园综合执法中心通过智慧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大熊猫、川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活动,2024 年成功预警 3 次山体滑坡,并开展野生动物 “云直播”,单场观看量超 50 万人次。
- 生态修复与廊道建设
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利用智能传感器监测植被恢复情况。拖乌山、泥巴山等生态廊道纳入国家规划,促进物种迁徙与基因交流。
- 绿色出行与低碳运营
景区推广新能源摆渡车,如汉源县实现公交纯电动化,雅安茶厂等景点提供充电桩服务。垃圾分类智能系统在景区覆盖率达 95%,运营成本降低 30%。
五、政策支持与产业融合
- 顶层设计与资金保障
雅安市出台《数字赋能文旅产业发展建设实施方案》,打造 “一平台、两基地、多领域” 智慧旅游架构,对投资 500 万元以上的智慧景区项目给予 10% 补助。
- 文旅 + 科技产业协同
与云野科技等企业合作,开发 AI 导览、虚拟演出等项目。例如,大唐不夜城的 “盛唐元宇宙” 模式在雅安试点,虚拟导游 “唐小月” 带动文创销量增长 300%。
- 区域联动与品牌建设
牵头成立雅安市景区联盟,推出 “雅安旅游一卡通”,整合碧峰峡、蒙顶山等资源,打造 “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 品牌。
总结
2025 年雅安智慧景区以 “科技 + 生态 + 文化” 为核心,通过 5G、AI、AR 等技术重构游客体验,实现从 “数字化服务” 到 “智能化管理” 的全面升级。未来,随着政策持续加码和技术迭代,雅安将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打造全国智慧景区标杆,为全球生态旅游提供 “雅安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