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旅游景点出现降雪现象,主要由自然气候条件与人工干预共同作用,同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驱动了冰雪旅游的规模化发展。以下从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自然气候与人工增雪的协同效应
- 区域性气候波动
2025 年初受弱拉尼娜现象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部分高海拔或北方景区自然降雪量增加。例如黄河壶口瀑布在 1 月 25 日迎来首场自然降雪,形成 “雪中瀑布” 的壮美景观。而黄山、庐山等南方景区虽自然降雪量有限,但通过气象部门监测到的冷暖气流交汇时机,实施人工增雪作业。黄山在 1 月累计开展三次人工增雪,光明顶积雪深度达 6 厘米,既保障了冬景观赏,又降低了森林火险等级。
- 人工造雪技术的普及
随着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成熟,景区普遍采用火箭弹、地面焰条等设备进行精准作业。庐山风景区在冰雪嘉年华期间,通过造雪机在牯岭街心公园和小天池营造 “江南雪境”,并配套雪地坦克、滑雪圈等娱乐项目,将冬季旅游周期延长至两个月。吉林北大湖滑雪度假区更是新增 100 台造雪机,雪道从 64 条扩展至 74 条,确保国际赛事和游客体验的雪质需求。
二、冰雪旅游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 政策与资本的双重驱动
国家层面通过《冰雪旅游提升计划》推动冰雪经济发展,2024-2025 雪季全国冰雪旅游收入预计突破 5247 亿元。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例如黑龙江省推出 “百日行动”,整合亚冬会资源打造 “跟着赛事去旅行” 主题线路,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依托国际冰雪节吸引全球游客。这些政策直接促使景区加大人工造雪投入,形成 “造雪 - 引流 - 增收” 的良性循环。
- 消费需求升级与体验创新
游客对冰雪旅游的需求从单一观光转向多元化体验。吉林北大湖滑雪场通过 “雪地戏台”“雾凇宝贝互动” 等创意活动,将传统冰雪项目与文化演艺结合,提升游客参与感。黄山、庐山等景区还推出免费防滑钉鞋、暖心姜茶等服务,强化 “沉浸式” 体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冰雪产业的全链条发展
- 基础设施与赛事经济
冰雪旅游的规模化发展依赖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北大湖滑雪场新增索道、酒店床位和高端品牌商户,单日接待能力提升至 2 万人次,并承办国际雪联世界杯等顶级赛事,吸引专业玩家和普通游客。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则通过 “冰雪同梦 亚洲同心” 主题,将亚冬会元素融入景观设计,推动冰雪运动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 科技赋能与智慧管理
景区借助数字化手段优化服务。吉林冰雪试验区上线 “智慧旅游管理平台”,集成 AR 导览、虚拟体验等功能,实现一站式服务。黄山、庐山等景区通过气象大数据精准捕捉人工增雪时机,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测雪质和游客流量,提升运营效率。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策略
- 气候变暖背景下的主动调整
全球变暖导致部分传统冰雪地区降雪减少,但人工造雪技术有效缓解了这一问题。例如重庆南川区 2025 年气候预测显示冬季气温偏高,但通过人工增雪仍能维持冰雪景观。此外,景区通过 “滑雪 + 温泉”“冰雪研学” 等业态创新,降低对自然降雪的依赖。
-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工增雪注重生态效益。黄山、庐山等景区将增雪作业与森林防火结合,通过增加湿度降低火灾风险。吉林北大湖滑雪场采用环保型造雪设备,减少水资源浪费,同时通过植被恢复和生态监测,确保冰雪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总结
2025 年旅游景点的降雪现象,本质上是自然条件、技术进步、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工造雪技术的普及打破了地理限制,使南方景区也能打造冰雪奇观;冰雪经济的政策红利和消费升级则推动了产业规模化发展;而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策略,进一步强化了冰雪旅游的可持续性。这种 “自然打底、人工增色、科技提效、政策护航” 的模式,正成为全球冰雪旅游发展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