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为什么喜欢造景点

2025-04-24 20:20:34  阅读 6 次 评论 0 条

2025 年中国各地加速景点建设的现象,是政策导向、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趋势既反映了旅游业从 “规模扩张” 向 “品质升级” 的转型,也体现了地方政府通过文旅融合激活区域经济的战略布局。以下从六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政策驱动: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深度协同


  1. “十四五” 规划的顶层设计
    国务院《“十四五” 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例如,贵州雷山县通过编制《雷山县 “十四五” 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将县城建设与景区发展纳入统一布局,形成 “城在景中、景随城兴” 的全域旅游格局。
  2.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
    政策推动下,景点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如雷山县依托西江千户苗寨的辐射效应,串联 60 余个传统村落和 100 多个苗寨,打造郎德苗寨、大塘景区等景点,带动村民就业和收入增长。
  3. 国际形象塑造
    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国际展会的举办,推动国内景点建设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文旅合作,如宁夏西夏陵通过 VR 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提升国际文化影响力。

二、市场需求:消费升级与细分市场爆发


  1. 个性化与体验式旅游兴起
    游客从 “打卡式观光” 转向 “深度体验”,催生了沉浸式景点的建设。例如,西夏陵景区推出 “神秘的西夏陵” VR 项目,游客可通过虚拟地宫探险和西夏文字解密,感受千年文化。
  2. 银发游与研学游需求旺盛
    老龄化社会推动康养旅游发展,而研学游则受益于教育与旅行的结合。如海曙区规划建设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旅游带,开发诗词研学、非遗体验等产品,满足学生和家庭需求。
  3. “微度假” 与下沉市场扩容
    短途游和周边游成为主流,县城旅游目的地崛起。2025 年 “五一” 假期,吉林白山、新疆喀什等县域景点热度攀升,携程数据显示县域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 20%。

三、技术赋能:数字化重构旅游体验


  1. 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升级
    5G、大数据、AI 等技术广泛应用于景区管理。如九寨沟通过 “数字九寨沟” 系统实现游客流量实时监测和生态保护,雷山县则利用 “AI 游西江”“飞览天下” 等项目提升游客互动体验。
  2.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
    技术创新打破时空限制,让文化遗产 “活起来”。西夏陵的 VR 项目复原了月城、碑亭等古迹,游客可通过 3D 环绕音效和互动剧情探索历史。
  3. 元宇宙与数字文旅试水
    部分景区推出 “虚拟游览 + 实体打卡” 模式,如故宫元宇宙展、敦煌数字石窟,吸引科技爱好者和年轻游客。

四、文化传承:从资源保护到价值转化


  1. 非遗与民俗活化
    景点建设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雷山县通过《仰欧桑》实景演出、银饰锻造工坊等项目,将苗族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带动非遗技艺传承。
  2. 历史 IP 的现代演绎
    地方政府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如海曙区推进天一阁・月湖景区品质提升,建设千年罗城文化地标,重现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 的城市记忆。
  3. 体育与文化的跨界融合
    “姑妈篮球赛” 等文体旅 IP 的成功,证明体育赛事能成为文化传播的破圈利器。雷山县相关话题浏览量达 146.5 亿次,带动 “姑妈长桌宴”“姑妈酸汤” 等业态热销。

五、经济效应:产业链延伸与就业带动


  1. “门票 +” 经济激活产业闭环
    景点建设推动餐饮、住宿、交通等配套产业发展。西江景区推出 “门票 + 银球茶”“门票 + 鱼酱酸” 等套票,带动茶企销量增长 10% 以上。
  2. 就业与增收的乘数效应
    旅游业成为就业 “稳定器”。雷山县大塘镇《仰欧桑》演艺项目解决 80 余名村民就业,2024 年发放旅游惠民补贴近 30 万元。
  3. 投资回报与区域经济拉动
    2024 年雷山县旅游综合收入达 147.15 亿元,同比增长 24.1%;南通清明假期旅游收入增长 25.1%,显示景点建设的经济拉动作用显著。

六、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与绿色转型


  1. 生态优先的开发理念
    九寨沟等景区通过栈道建设、生态厕所等措施减少人为干扰,实现 “保护促发展”。
  2. 低碳技术应用
    景区推广太阳能、电动车等绿色设施,如雷山县河滨道整治后变身景观长廊,兼顾生态与美观。
  3. 社区参与的共建共享
    景城共建模式让居民共享发展成果。雷山县通过 “三能工程”(游客能走村串寨、万客能进万家、万家能迎万客),将城市基础设施与景区服务融合,提升主客共享体验。

总结:2025 年景点建设的核心逻辑


2025 年的景点建设已超越传统 “造景” 范畴,成为政策、市场、技术、文化、经济与生态的多维博弈场。其本质是通过文旅融合实现 “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同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随着 AI、元宇宙等技术的深化应用,以及 “十五五” 规划对旅游业的进一步部署,景点建设将更注重 “体验深度” 与 “可持续性”,推动中国从 “旅游大国” 向 “旅游强国” 跨越。

本文地址:http://www.lk-donglai.cn/post/12265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