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国多地通过 “景点替代地名” 的方式,将文化地标与地域特色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系列兼具实用性与文化价值的新地名体系。以下是结合最新政策动态、地方实践及典型案例的综合分析:
一、政策背景:“乡村著名行动” 推动地名与文旅融合
民政部自 2023 年启动的 “乡村著名行动” 已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命名乡村地名 67.4 万条。这一行动不仅解决了乡村 “有地无名” 的问题,更通过 “地名 + 文旅” 模式,将景点名称嵌入地名体系。例如:
- 江苏溧阳:通过数字化地名信息服务平台,将 “花溪水街”“樱花路” 等景点名称纳入地图导航,游客可通过扫码获取景点历史及周边民宿信息。
- 江西婺源:在篁岭村打造 “花溪水街”,其诗意名称与云雾缭绕的景观结合,成为社交平台热门打卡地,2024 年景区接待游客超 310 万人次。
二、典型案例:新地标与传统景点的地名替代实践
(一)城市新地标:从建筑到文化符号
- 上海:
- 幻云东方文旅小镇: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融合《山海经》神兽 IP,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开放后将成为临港新片区的代名词。
- 宝山长滩观光塔:高 180 米的 “金箍棒” 造型建筑,集高空娱乐与观景功能于一体,成为宝山新地标。
- 北京:
- 首钢煤仓改造项目:将工业遗存转化为文物展示空间,顶部通廊设空中特展,预计 2026 年完工后,“首钢煤仓” 将成为京西文化新符号。
- 深圳:
- 拟规范公园命名,避免 “笔架山公园”“荔香公园” 等重名,强化 “地名 + 功能” 属性,如 “体育公园”“遗址公园” 等。
(二)乡村振兴:地名赋能文旅与产业
- 广西蒙山:
- 打造 “地名 + 乡村旅游” 路线,将夏宜瑶族乡六海村的 “和谐路”“同心路” 等命名与民俗活动结合,游客可参与 “壮族三月三” 山歌会,体验地名文化。
- 四川渠县:
- “賨人里” 旅游休闲街区以古賨文化为核心,通过 “賨街”“汉街” 等命名,复原賨人传统建筑,2025 年成功创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成为非遗打卡地。
- 山东烟台:
- 栖霞市通过 “乡村著名行动” 命名 4024 条乡村道路,如 “苹果大道”“樱桃巷”,将地名与特色农产品品牌结合,提升 “烟台苹果” 等地理标志的市场影响力。
(三)地方特色:传统景点的新名称传播
- 济宁:
- 依托 “三孔”“尼山圣境” 等传统景点,推出 “跟着孔子游济宁” 线路,其中 “尼山圣境” 的无人机秀、烟火表演等活动,使其成为 “东方圣地” 的代名词。
- 惠州:
- 地名文化公园以 “惠州地图” 为设计核心,嵌入 “东江”“西湖” 等 70 余个地名,成为市民了解地域文化的窗口。
三、技术赋能:数字化与地名服务升级
- 地图导航:
- 溧阳市通过 “有时溧阳” 小程序整合乡村地名,游客可一键导航至景点、医院,年使用人次超 60 万。
- 烟台将 6072 条乡村地名及 “农家乐”“采摘园” 等兴趣点同步至高德、百度地图,助力 “快递进村”。
- 智慧标识:
- 兴安、蒙山等地设置二维码地名标志,扫码可查看地名故事,如兴安 “红星路” 纪念湘江战役,成为红色教育载体。
四、未来趋势:地名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 “地名 +” 模式深化:
- 广西蒙山探索 “地名 + 非遗”,将 “三汇彩亭会”“刘氏竹编” 等融入旅游线路,提升文化附加值。
- 四川拟出台《地名方案编制规范》,要求地名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强化 “地名 + 产业” 协同。
- 国际经验借鉴:
- 上海国际花展通过 “世界花园” 板块,引入法国印象派花园、日本 “间庭” 花园等设计,推动地名文化的国际化表达。
总结
2025 年,“景点替代地名” 现象呈现三大特征:政策驱动(如 “乡村著名行动”)、技术赋能(数字化地图与智慧标识)、文化融合(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从上海的 “幻云东方” 到济宁的 “尼山圣境”,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成为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未来,随着《地名管理条例》的深入实施,地名的文化价值与经济功能将进一步凸显,为城市与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