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 2025 年旅游行业趋势与景区消费需求,以下几类店铺在旅游景区具有显著发展潜力,且可操作性强:
一、沉浸式文化体验店
核心逻辑:文旅消费从传统观光转向深度体验,2025 年拟开的文旅商业项目中,超 60% 融入文化体验元素。如深圳欢乐海岸通过灯会、超级喜市等活动吸引近 60 万人次,证明沉浸式场景的市场吸引力。
具体形式:
- AR/VR 历史场景还原:利用华为河图等技术,开发景区历史文化虚拟体验项目。例如,在古城景区提供 AR 眼镜,游客扫描建筑即可观看历史场景复原动画,结合语音讲解实现 “穿越式” 游览。
- 非遗手作工坊:结合当地文化,开设刺绣、陶艺等非遗体验课程。如恩施土家女儿城的旅拍产业链延伸至手作,游客可参与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制作,完成后可作为纪念品带走。
- 主题剧情密室:以景区文化为背景设计沉浸式剧本,游客通过解谜、角色扮演探索故事线。例如,在古镇景区打造 “寻宝探秘” 主题密室,融入当地传说与建筑特色。
政策适配:需符合《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 年)》中 “文化体验与生态保护结合” 的要求,避免过度商业化破坏原真性。
二、智能科技服务站
核心逻辑:智能设备租赁市场年增长率超 40%,2025 年冰雪旅游、沉浸式导览等场景对科技设备需求激增。如泰山景区通过 5G+VR 直播实现 “足不出户游泰山”,设备租赁收入占景区二次消费的 35%。
具体形式:
- AR 导览设备租赁:提供支持实时翻译、3D 建模的智能眼镜,游客可扫描景点获取多语言讲解、虚拟文物复原等功能。例如,在博物馆景区推出 “AR 文物修复师” 体验,游客通过手势操作还原青铜器铸造过程。
- 智能摄影助手:租赁搭载 AI 构图算法的无人机或手持稳定器,自动生成游客游玩短视频。如某海滨景区推出 “无人机跟拍套餐”,包含剪辑服务,客单价 299 元,复购率达 25%。
- 健康监测驿站:配备智能手环、体脂秤等设备,游客可实时监测运动数据、空气质量,并生成个性化健康报告。例如,在森林景区设置 “氧吧监测站”,结合负氧离子浓度数据提供养生建议。
成本控制:采用分时租赁模式(如 30 元 / 小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远程管理,降低运维成本。
三、可持续主题店铺
核心逻辑:环保政策趋严,2025 年生态旅游项目需通过 “绿色认证” 方可获得补贴。如桂林漓江洲岛滩涂保护规定要求店铺使用可降解材料,违规者最高罚款 5 万元。
具体形式:
- 零废弃补给站:提供饮用水、日用品的 “无包装” 购买服务,游客自带容器可享折扣。例如,在山区景区设置 “山泉补给站”,销售竹制餐具、纯棉手帕等环保商品,搭配 “垃圾换积分” 活动。
- 循环经济市集:开设二手装备租赁 / 交换平台,如户外服装、摄影器材等。某徒步景区通过 “装备银行” 模式,游客支付押金即可借用登山杖、帐篷,返程时归还可获消费券。
- 太阳能创意工坊:利用太阳能设备制作纪念品,如光伏充电的 LED 灯笼、植物染色的环保布袋。例如,在草原景区开设 “阳光工坊”,游客可 DIY 太阳能图腾挂饰,售价 80-150 元。
政策红利:符合《沂源县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的店铺,可申请最高 30 万元的生态旅游示范项目补贴。
四、细分客群定制店
核心逻辑:年轻游客(18-35 岁)占景区消费的 65%,其偏好呈现 “体验式消费 + 情绪价值” 特征。如重庆戴家巷通过 “崖上蛇年” 灯会吸引 Z 世代打卡,社交媒体曝光量超 10 亿次。
具体形式:
- 社交货币制造站:设计高颜值、强互动的打卡点,如 “星空留言墙”“声音邮局”。某古镇景区设置 “时光胶囊” 装置,游客可录制语音祝福存入胶囊,一年后通过小程序收听。
- 兴趣圈层集合店:针对汉服、露营、骑行等圈层提供垂直服务。如在古镇景区开设 “汉服体验馆 + 剧本杀” 综合体,提供妆造、剧本、拍摄一站式服务,客单价 499 元,周末满房率 100%。
- 亲子教育实验室:结合景区资源设计科普课程,如地质公园的 “岩石密码” 探索课、植物园的 “植物间谍” 任务卡。某自然景区推出 “小小科学家” 半日营,包含化石挖掘、显微镜观察等环节,复购率达 40%。
运营策略:通过抖音、小红书发起话题挑战(如 #景区最 in 打卡姿势),吸引游客自发传播,降低营销成本。
五、健康休闲驿站
核心逻辑:健康旅游市场规模预计 2025 年突破万亿元,温泉、森林康养等业态增速超 20%。如保山通过 “温泉 + 森林康养” 模式,年接待游客超 300 万人次,人均消费达 1200 元。
具体形式:
- 轻养生餐饮:提供低卡、高营养的餐食,如温泉蛋沙拉、菌菇养生汤。某景区餐厅推出 “五行套餐”(对应中医五行理论),搭配定制茶饮,客单价 88 元,好评率 92%。
- 微疗愈空间:设置冥想舱、按摩椅等设备,提供 15 分钟快速放松服务。如某海滨景区的 “潮汐疗愈舱”,结合海浪声与香薰,收费 58 元 / 次,旺季日均服务 100 人次。
- 运动康复中心:配备专业教练,提供徒步后拉伸、瑜伽等课程。某山地景区推出 “登山恢复套餐”,包含筋膜枪放松、肌肉贴敷贴,售价 198 元,复购率 35%。
选址建议:靠近景区休息区或热门路线,如步道中点、观景台附近,提升曝光率。
六、在地化创意零售
核心逻辑:文旅商业 “去同质化” 趋势明显,2025 年拟开项目中 60% 引入区域首店或定制品牌。如广西崇左融创 ins park 引进 100 + 品牌,其中 60% 为城市首店,开业首月客流量超 50 万人次。
具体形式:
- 文化符号衍生品:将景区 IP 转化为实用商品,如故宫的 “朕的火锅” 系列、敦煌的 “飞天” 美妆。某古镇景区推出 “屋檐风铃” 系列,以当地建筑翘角为原型,售价 68-198 元,年销售额超 200 万元。
- 农产品深加工体验:游客可参与制作并购买特色食品,如茶园的 “采茶制茶体验 + 茶叶礼盒”。某茶山景区推出 “半日茶农” 活动,包含采茶、炒茶、品茶环节,成品茶礼盒售价 128 元,活动参与率达 70%。
- 限量联名快闪店:与知名设计师或品牌推出限定款,制造稀缺性。如某景区与泡泡玛特合作推出 “秘境盲盒”,结合当地传说设计隐藏款,首发日销售额破 50 万元。
供应链管理:采用 “前店后厂” 模式,部分商品现场制作,增强体验感与可信度。
落地实施建议
- 政策适配:提前研究景区所在地的环保政策(如桂林漓江禁止机动车进入)、补贴政策(如沂源县对生态旅游项目最高补贴 30 万元),确保合规并争取资金支持。
- 技术赋能:利用海鳗云等客流监测系统,分析游客动线与消费热点,优化店铺位置与商品结构。例如,将高毛利的文创店设在出口处,提升购买转化率。
- 社群运营:通过微信社群、会员系统沉淀用户,定期推送主题活动(如 “汉服文化周”“环保公益日”),增强复购与口碑传播。
- 风险控制:针对季节性波动,设计 “淡旺季组合产品”,如夏季推出水上运动装备租赁,冬季转为温泉养生套餐。
案例参考:恩施土家女儿城通过 “旅拍 + 非遗手作 + 主题餐饮” 的业态组合,两年内旅拍店从 15 家增至 120 家,产值近 8000 万元,证明复合型体验业态的市场爆发力。
综上,2025 年景区店铺需紧扣 “文化沉浸 + 科技赋能 + 可持续发展” 三大主线,通过细分客群需求、强化场景体验、借助政策红利,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建议优先选择智能导览设备租赁、非遗手作工坊、健康轻食餐厅等低投入高回报业态,同时注重环保与科技融合,抢占市场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