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沟是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老城区地下的大规模古代砖石排水管沟系统,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年代最早并续用至今的古代城市下水道,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基本概况
名称由来 :福寿沟由 “福沟” 和 “寿沟” 两条排水系统构成,因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 “福”“寿” 二字,因此得名。
修建历史 :福寿沟最早是由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 年)的水利专家刘彝任赣州知州时修建,历经元、明、清三代,清同治年间以及 20 世纪初期都经历过大规模的修缮,最近一次大修在 1953-1963 年。
规模结构 :福寿沟呈砖拱结构,沟顶分布着铜钱状的排水口,全长 12.6 公里,至少有 1.9 公里仍保留古代的形制和材料。主沟为 0.7-1 米宽,1.1-1.35 米高的管沟,青砖拱券顶,砖石侧壁,底部平整。
主要构成
地下排水沟 :改造 12.6 公里长的沟渠,把明沟改为暗沟,沟体沿途设置篦子(铜钱状的排水孔)、度龙桥、沉井、狮子扒等水利构件。
城外防洪墙 :老城区古城墙以及建春门、涌金门、北门 3 座防洪闸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防洪作用。
地面池塘 :城内建有三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以及大小水塘 84 口,池塘具有调蓄城内径流的作用,是福寿沟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窗 :建设了 12 个防止江水倒灌的水窗,利用地势高差,连通城内坑塘水系蓄洪,当河水位高于出水口时,利用河水的压力将水窗关闭,阻挡河水倒灌;当洪水消退时,水位低于出水口时,利用沟中的水流将水窗冲开排涝。
工作原理
通 :沟体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不断改变沟体的切面来保证水的流速,利用多种结构完成 “通” 的理念。
集 :把明沟、暗沟的水,一起汇集到福寿沟内,其地下沟渠分布的路面上或民宅中的 “铜钱状” 排水孔,能阻挡树枝、石块以及日常的生活垃圾进入福寿沟。
运 :度龙桥把福寿沟的水进行集中,然后一起运到章江和贡江里去。度龙桥坡度较大,水由度龙桥进入水窗时,流速增加,强大的水流冲力便冲开阀门并带走沉积物。
滤 :福寿沟每隔一段就有一个沉井设计,泥沙垃圾等流经此处留在沉井中,清通人员只需定时清理沉井即可。在福寿沟各个转弯处备有的狮子扒,也可以用来扒开污水中的垃圾减轻淤堵。
蓄 :赣州古城的上百口水塘与福寿沟相通,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位置时,水窗关闭,福寿沟中的水排不出城,这时城内的水塘就起到了调蓄的作用,超出福寿沟承载的雨水、污水暂时储存到城内的各个水塘中。
排 :福寿沟的水利用水的压力把水窗冲开,这样水就可以顺利地流到章江和贡江去。每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即借下水道水力将水窗冲开排水;反之,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江水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
相关价值
水利价值 :福寿沟与赣州城墙结合,形成有效的古城防洪排涝系统,使赣州古城 “暴雨不涝”,是中华几千年城市文明的成功典范。
历史价值 :福寿沟历代更新演变,留下丰富的实物遗存和历史信息,是宋城赣州千年历史的见证,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实证资料。
旅游价值 :2019 年,赣州福寿沟博物馆对外开放,向世人展示中华千年文明中的成功水利典范。博物馆建设在部分福寿沟管道之上,利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智能互动等技术手段,系统、真实、有趣地展示福寿沟的修建背景、结构组成、建造技艺、科学原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