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庙里有什么景点名字

2025-01-23 20:35:14  阅读 10 次 评论 0 条

伏羲庙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祭祀伏羲的庙宇,庙内景点众多,包括牌坊、大门、先天殿等建筑,以及古柏、碑刻等,以下是详细介绍 :

建筑类

牌坊 :伏羲庙原有 “开天明道”“继天立极”“开物成务” 三座牌坊。“开天明道” 牌坊在大门前,处台基之上,明嘉靖二年(1523 年)创建,通高 11 米,面阔 3 间计 10.5 米,檐楼三架,两级庑殿顶,呈明代建筑风格。“继天立极” 牌坊和 “开物成务” 牌坊在台基前当街,东牌坊界伏羲庙东墙,西牌坊界西墙,跨街而建,两厢对峙,创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 年)。 景点 天水伏羲庙开天明道牌坊

大门 :单檐悬山顶覆绿琉璃瓦,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栱,并出 45º 斜栱,柱头科昂身平出,挑檐檩及随檩仿雕花卉、走兽、博古等,为清代之物。

仪门 :又称二门,明嘉靖二年(1523 年)创建,明代榜书 “文祖”,清时改悬 “道启鸿濛” 匾,现悬著名书法家楚图南的 “伏羲庙” 匾。清顺治十年(1653 年)、乾隆四年(1739 年)重修,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 年)间由原 3 间扩建为 5 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 年)间又重修,始成今制。

先天殿 :又称正殿、大殿,在中院后部正中,是伏羲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明成化十九年(1483 年)创建的太昊宫是其前身,嘉靖二年(1523 年)扩建,时榜书 “先天”。面阔 7 间计 26.4 米,进深 5 间计 14.05 米。殿宇雄踞宽阔的露台之上,庄严宏伟,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吻脊、雕花天宫宝刹,虽屡经重修,依旧呈明代风貌。殿内伏羲圣像高 3 米有余,手托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神龛之中。

太极殿 :又称退殿、寝殿、寝宫,在第三院后部正中,依 “前宫后寝” 惯例而建,明嘉靖二年(1523 年)创建,时榜书 “太极”。清顺治十年(1653 年)、乾隆四年(1739 年)等屡次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上高悬由书坛泰斗沙孟海老先生九十高龄时所题写的 “太极殿” 巨匾。殿内塑有伏羲坐像,尽间明代木质窗棂透雕团龙、团凤,雕刻精湛。

朝房 :在中院、第三院都有,分列先天殿前东西两侧和太极殿前东西两侧,相向对称分布,是仿宫殿式建筑设置的,按古代惯例,文武官员上朝前先在朝房做准备活动。

钟楼(鼓楼) :分列先天殿露台东西,是宫观寺院的常设建筑,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 年)间创建,均呈六角攒尖顶,小巧玲珑。钟楼在民国 29 年(1940 年)因失火被焚毁,现存的钟亭是 1988 年天水市博物馆复原重建的,民间祭祀伏羲的组织 “上元会” 补铸铁钟一口,悬置其中。

碑亭(碑廊) :碑亭原在先天殿西侧,疑创建于明代,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 年)间重建,时有碑亭 6 所,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 年)间改建为碑廊一列,共 5 间。1990 年,在仪门内侧东西新建碑廊两列,共 10 间,用于安置碑碣。

戏楼 :位于最南端,与庙的其他部分被伏羲路隔开,为清末所建。

来鹤厅 :是伏羲庙建筑群中的一部分,具体建筑特色和历史背景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其他景观类

古柏 :庙内有 64 株古柏,以 64 卦方位栽植,另有千年槐树一株,老树参天,柏影掩映,鸟雀翔集,情趣盎然。

碑刻 :庙内保存有大量的碑刻,这些碑刻记录了伏羲庙的历史沿革、修缮情况以及历代人们对伏羲的祭祀和敬仰等内容,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地址:http://www.lk-donglai.cn/post/333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